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28 23:53: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0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10]673号

  
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单位、牵头组织单位,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保障民口科技重大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和国家有关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结合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特点,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件:

  

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以下简称“管理费”)的管理和使用,保障民口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和国家有关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管理费是指在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相关管理性工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

  第三条 管理费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管理费预算应当根据专项管理工作的合理需求,按照财政预算、国库管理以及《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核定和支付。

  第四条 管理费按照“分年核定、滚动使用、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和使用。

  第五条 根据现行专项管理体制,管理费分为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门”)管理费、专项领导小组管理费和牵头组织单位管理费三类。三部门、各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单位和牵头组织单位分别是相应管理费的使用单位。

  第六条 三部门管理费用于支持三部门组织开展的重大问题调研、监督评估、实施计划的综合平衡、预算评审、组织管理培训、专项交流与汇报、验收与宣传等工作。

  第七条 专项领导小组管理费用于支持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项咨询专家组开展的重大问题研讨与调研、专项实施情况监测与过程评估等工作。

  第八条 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管理费用于支持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开展的重大问题调研、实施计划制定、项目(课题)立项评审、招标和监理、项目(课题)监督检查与验收等工作。

  第九条 管理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单位按照《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等要求分年度编报经费需求,财政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核定并下达管理费预算。

  (一) 三部门管理费由科技部根据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的专项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测算并编报,列入科技部部门预算。其中,项目(课题)预算评审费由财政部根据工作情况单独编报,列入财政部部门预算。

  (二)专项领导小组管理费由领导小组组长单位根据相关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测算并编制预算,通过组长单位的部门预算报送,列入组长单位的部门预算。

  (三) 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管理费由牵头组织单位根据相关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测算并编制预算,通过牵头组织单位部门预算报送,列入牵头组织单位部门预算。

  (四)由地方牵头组织实施的专项,其牵头组织单位管理费由科技部代行编报预算,报财政部核定后下达地方财政。

  第十条 管理费开支范围包括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审计/评审评估/招投标/监理费、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设备购置费及其他费用等。主要开支内容和标准为:

  (一)会议费是指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召开的研讨会、论证会、评审评估会、培训会等会议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控制会议的规模、数量、开支标准和会期。

  (二)差旅费是指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家咨询费是指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专项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咨询费的开支标准见下表:

  

     咨询专家
  咨询方式
  标准

  具有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会议咨询
  第1、2天每人每天500-800元
  第3天以后,每人每天300-400元

  通讯咨询
  每个项目或课题每人60-100元

  其他人员
  会议咨询
  第1、2天每人每天300-500元
  第3天以后,每人每天200-300元

  通讯咨询
  每个项目或课题每人40-80元


  

  (四) 劳务费是指专项组织管理工作中支付给临时聘用且没有工资性(包括退休工资)收入人员的劳务性费用。

  (五)审计/评审评估/招投标/监理费是指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审计、立项评审、招投标、项目监理等相关费用,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 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是指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宣传费等费用。

  (七) 设备购置费主要用于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小型设备购置。设备购置费原则上不予开支,确有需要的,应单独报批。

  (八)其他费用是指在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除上述支出项目之外的其他与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支出。其他费用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

  第十一条 管理费要在核定的预算范围内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二条 经财政部核定的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原申报程序逐级报批。

  第十三条 管理费应当按规定纳入相应使用单位机关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管理费支出的财务审核,对无预算、超预算、不符合开支范围和手续不完备的支出不予支付。

  第十四条  列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的三部门管理费,使用前须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经三部门同意后执行;日常管理由科技部负责并纳入科技部机关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第十五条 管理费使用单位应当按照部门决算管理要求,据实编制管理费决算。

  当年未使用完的管理费,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管理费使用单位要加强对管理费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日常管理,确保规范管理和安全高效地使用。管理费不得用于弥补相应单位的日常公用经费。

  第十七条 管理费的管理和使用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八条 管理费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挪用、挤占管理费等违反财政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下载:

《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暂行办法》.doc
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01/P020110105404347091664.doc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 财政部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1995年8月24日,人事部、财政部

安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
根据《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结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根据《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结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实施范围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1994年7月1日起在编的工作人员。

二、工资级别和工资档次的确定
(一)行政人员。按本人的国外行政职务确定工资级别(工资级别与国外行政职务对应关系见附表一),并按规定的任职年限确定相应的工资档次(见附表二)。在确定工资档次时,其国内外同级行政职务(含非领导职务)的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
凡按低于国内所任行政职务外派的人员,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工资级别按本人国外行政职务确定,其工资档次可直接进入本工资级别的最高档。
(二)专业技术人员。无行政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本人的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年限确定工资级别和工资档次(见附表三)。在确定工资档次时,其国内外相同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时间可连续计算。
(三)工勤人员。有技术等级的工人按本人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应关系见附表四),并按规定的任职年限执行相应的工资档次(见附表五)。在确定工资档次时,其国内外同一技术等级的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
无技术等级的工人按工作年限确定工资级别和相应的工资档次(分别见附表四、附表五)。

三、正常增加工资的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在外任本职务(技术等级)达到规定的年限,经考核合格,可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并从年限期满的下个月起兑现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在外任本职务(技术等级)的年限,从任本职务(技术等级)的当月起计算。
具体的工作年限规定如下:
(一)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级别为三至四级的人员,在外任本职务满4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3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五级的人员,在外任本职务每满3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六至七级的人员,在外任本职务满3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2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八至十级的人员,在外任本职务每满2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工勤人员。工资级别为一级的人员,在外任本技术等级满3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2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二至七级的人员,在外任本技术等级或在本岗位工作每满2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四、其他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的工资制度改革,由各派出单位组织实施。
(二)本实施办法中未另行规定的工资问题,参照财政部、人事部、外交部《关于印发<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94〕财外字第350号)和人事部、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人薪发〔1994〕4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司长按国务院部委副司长确定工资级别,其工资档次比国务院部委副司长高定一档。
(四)本实施办法自1994年7月1日起执行。
(五)本实施办法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附:一、行政人员工资级别与职务对照表
二、行政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三、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级别、工资档次确定表
四、工勤人员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照表
五、工勤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附一:行政人员工资级别与职务对照表
------------------------------
|工资级别| 职 务 |
|--------|----------------|
| 三 | 正司级 |
|--------|----------------|
| 四 | 副司级 |
|--------|----------------|
| 五 | |
|--------| 正处级 |
| 六 | |
|--------|----------------|
| 七 | 副处级 |
|--------|----------------|
| 八 | 正科级 |
|--------|----------------|
| 九 | 副科级 |
|--------|----------------|
| 十 | 科员、办事员 |
------------------------------

注:工资级别定为五级的,仅限于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副司级人员,其他正处级人员定为六级。
附二:行政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
| 任 工 | | | | | |
| 职 资 | | | | | |
| 年 档 | | | | | |
| 限 次| 1档 | 2档 | 3档 | 4档 | 5档 |
|工资级别 | | | | | |
|----------------------------|------------|------------|------------|------------|------------|
| 三 |4年及以下 | 5—7年 |8年及以上 | | |
|----------------------------|------------|------------|------------|------------|------------|
| 四 |4年及以下 | 5—7年 |8—10年 |11年及以上| |
|----------------------------|------------|------------|------------|------------|------------|
| 五 |3年及以下 | 4—6年 |7—9年 |10年及以上| |
|----------------------------|------------|------------|------------|------------|------------|
| 六 |3年及以下 | 4—5年 |6—7年 | 8—9年 |10年及以上|
|----------------------------|------------|------------|------------|------------|------------|
| 七 |3年及以下 | 4—5年 |6—7年 | 8—9年 |10年及以上|
|----------------------------|------------|------------|------------|------------|------------|
| 八 |2年及以下 | 3—4年 |5年及以上 | | |
|----------------------------|------------|------------|------------|------------|------------|
| 九 |2年及以下 | 3—4年 |5年及以上 | | |
|----------------------------|------------|------------|------------|------------|------------|
| 十 |2年及以下 | 3—4年 |5年及以上 | | |
------------------------------------------------------------------------------------------------------
附三: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级别、工资档次确定表
------------------------------------------------------------------------------
| 工 任 | | | |
| 资 职 | | | |
| 级 年 | | | |
| 别 限| | | |
| 和 |4年及以下 | 5—8年 |9年及以上 |
| 档 | | | |
| 次 | | | |
|职 务 | | | |
|--------------------------------|------------|------------|------------|
| | 六级 | 五级 | 五级 |
| 教 授 |------------|------------|------------|
| | 4档 | 1档 | 2档 |
|--------------------------------|------------|------------|------------|
| | 七级 | 六级 | 六级 |
| 副教授 |------------|------------|------------|
| | 4档 | 1档 | 2档 |
|--------------------------------|------------|------------|------------|
| | 八级 | 八级 | 七级 |
| 讲 师 |------------|------------|------------|
| | 2档 | 3档 | 1档 |
|--------------------------------|------------|------------|------------|
| | 九级 | 九级 | 九级 |
| 助 教 |------------|------------|------------|
| | 1档 | 2档 | 3档 |
------------------------------------------------------------------------------

注:表中专业技术职务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附四:工勤人员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照表
--------------------------------------------------------------------------------
| 工资 | 技术等级 |
| |------------------------------------------------------------------|
| 级别 | 中厨 | 西厨 | 三级制 | 八级制 | 服务员 |
|--------|------------|------------|----------|------------|------------|
| 一 | 特一级 | | | | |
|--------|------------|------------|----------|------------|------------|
| 二 | 特二级 | 特一级 | 技师 | | |
|--------|------------|------------|----------|------------|------------|
| 三 | 特三级 | 特二级 | 高 | 八级 | 特一级 |
|--------|------------|------------| |------------|------------|
| 四 | 一级 | 一级 | 级 | 七级 | 特二级 |
|--------|------------|------------|----------|------------|------------|
| 五 | 二级 | 二级 | 中 | 六级 | |
|--------|------------|------------| |------------| 一级 |
| 六 | 三级 | 三级 | 级 | 五级 | |
|--------|------------|------------|----------|------------|------------|
| 七 | 四级以下 | 四级以下 | 初级 | 四级以下 | 二级以下 |
--------------------------------------------------------------------------------

注:
1.中级技术工人中,考取中级技术证书满4年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五级,不满4年的执行六级。
2.高级技术工人中,考取高级技术证书满5年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三级,不满5年的执行四级。
3.无技术等级的工人,工作年限为26年及以上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三级;工作年限为20—25年的,执行四级;工作年限为15—19年的,执行五级;工作年限为11—14年的,执行六级;工作年限为10年及以下的,执行七级。
附五:工勤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
| 任 工 | | | |
| 职 资 | | | |
| 年 档 | | | |
| 限 次| 1档 | 2档 | 3档 |
|工资级别 | | | |
|----------------------------|------------|------------|------------|
| 一 |3年及以下 | 4—5年 |6年及以上 |
|----------------------------|------------|------------|------------|
| 二 |2年及以下 | 3—4年 |5年及以上 |
|----------------------------|------------|------------|------------|
| 三 |2年及以下 | 3—4年 |5年及以上 |
|----------------------------|------------|------------|------------|
| 四 |2年及以下 |3年及以上 | |
|----------------------------|------------|------------|------------|
| 五 |2年及以下 |3年及以上 | |
|----------------------------|------------|------------|------------|
| 六 |2年及以下 |3年及以上 | |
|----------------------------|------------|------------|------------|
| 七 |2年及以下 |3年及以上 | |
--------------------------------------------------------------------------


劳动部关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见习期和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规定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见习期和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规定的通知


1958年8月30日,劳动部

关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后的见习期和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问题。一九五七年六月份我部作了统一规定,即:见习期为半年到一年,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一般不得超过二级工的工资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证明有些偏高,故在一九五八年三月底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总结中对此问题又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即:“……根据新学徒制度的精神,技工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后,第一年应拿一级工工资,第二年再根据评定工资的原则正式评定等级……”。这一处理意见,有的地区认为仍然偏高,因此,作了相应较低的规定。我们认为:全国各地情况不一,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一般职工的工资待遇有密切关系。为了使这一问题的处理,更能因地制宜,因此,不宜作全国统一的规定。今后你们可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考虑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学徒工等人员的工资关系,拟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具体规定,报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实行,送我部一份备案。